![]() |
|
||
|
|||
教育强国指数将教育发展置于全球坐标系中进行审视,为国家教育战略规划和教育政策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如何确定世界教育强国的标准和范围,是教育强国研究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发布的教育强国指数,为科学认识和评价教育提供了新视角。
教育强国指数是基于国际可比数据构建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涵盖教育公平、质量水平、服务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四个维度。这一体系不仅关注教育系统内部的公平与质量,更强调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指数的构建遵循底线思维、实证思维、历史思维与创新思维,选取具有国际可比性、数据可得性的权威指标。它将教育发展置于全球坐标系中进行审视,为国家教育战略规划和教育政策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有助于在国际比较中明确自身方位、增强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定力。
回顾2012年以来全球教育强国指数变化趋势,中国教育发展水平从第49位跃升到第21位,是全球进步最快的国家。
具体而言,我国教育质量水平赢得国际广泛认可,该维度已跻身全球第8位。初中学生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的学业合格率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在国际学生成就测评(PISA)中的平均达标率基本相当,以及我国15岁学生在PISA测验中的卓越表现,充分印证了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扎实根基;我国入选全球高校排名前200的高校数量持续增加,体现了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攀升;来华留学生规模位居全球前十,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
同时,我国教育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2012年以来该维度进步41位,已排第16位。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中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学生比例持续保持全球前列,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占比近年稳居世界第二,标志我国在前沿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数字化人力资本排名快速提升,反映了教育数字化战略在赋能公民数字素养、适应数字社会发展方面取得实效。
教育强国指数在反映成就的同时,也映照出我国与顶尖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努力方向。例如,高中及以上教育全面普及水平有待提升,高层次人才与科研支撑能力存在短板,教育保障水平仍需加强等。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可以充分运用指数研究成果,学习借鉴教育强国发展经验,精准施策。
第一,以更高水平的教育普及夯实国民素质基础。建议进一步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与完成水平、稳步提升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同时将人力资源开发的突破口转向成人教育和终身学习,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彰显丰富人才资源优势。
第二,以深化教育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切实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其适应性和吸引力。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加大“双一流”建设力度,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着力培养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持续巩固和扩大STEM教育优势,将其打造为中国教育的特色名片。
第三,以强化条件保障支撑教育可持续发展。建立与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以数字教育新赛道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将数字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以教育数字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第五,以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和能力建设,增强中国教育吸引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和标准制定,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加快推进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设。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分析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7日 第02版
作者:崔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