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小切口”为突破,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学校如何据此有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春秋时期名医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恰能提供富有智慧的启示。
扁鹊三兄弟中,大哥善“治未病”,在疾病尚未形成时根除病因;二哥善“治欲病”,在病症初现时及时干预;扁鹊则擅长“治已病”,在病情危重时妙手回春。但世人多知扁鹊之名,却鲜闻其兄长之能,这一现象折射出普遍的认知偏差——人们往往更关注补救式的干预,却忽视预防性作为。
这恰如当前部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现状:重危机事件处理,却轻日常预防与生态构建。作为校长,要深刻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绝非补救性工作,必须把“治未病”理念融入办学治校的每个环节,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变。
打造多元课程体系,缓解学习焦虑。丰富多样的课程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个性需求,有效缓解学习压力。例如,艺术类课程能让学生释放情绪、陶冶情操;体育竞技、户外活动课程,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抗压能力。当前部分学校仍摆脱不了“重学科成绩、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对此,学校需优化“五育”并举的课程结构,尤其要构建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和活动中建立自信、获得归属感、提升幸福感。试问:当课程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学生怎会不快乐?
推动课堂从“填鸭式”向“互动式”转型,激活学习内驱力。传统“填鸭式”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加重心理负担,而自主、互动、探究式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深度思考中成长。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可自由表达观点,收获师生的认可与尊重,进而增强自信心。学校需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建立素养导向的教学模式,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激发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试问:当课堂成为自主成长的舞台,学生怎会生出厌学情绪?
建立“一生一档”的精准帮扶机制,温暖学生心灵。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学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更需要学校的关怀。对他们而言,一份及时的关爱就是最好的“心理预防药”。学校要针对这类学生建立“关爱档案”,实施“一生一策”精准帮扶。首先全面摸排,建立档案并动态更新,确保不遗漏一人。其次可为每名特殊学生配备“1名教师+2名学生”的帮扶小组,提供常态化陪伴与支持。最后搭建展示平台,开放校园社团活动室,组织他们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定期举办才艺展示,让他们在舞台上获得认可。试问:在学校充满真诚的关爱包围中,学生怎会因失望让心灵蒙上阴霾?
(作者系湖北省咸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31日 第05版
作者:汪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