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根铸魂重素养,开放创新促育人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评析
郑州市第十一中学备课组长 王素彬
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6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3套,分别为全国甲卷、新课标Ⅰ卷、Ⅱ卷,北京、天津、上海自主命制3套。
作文命题立意分布如下:全国甲卷“真正的相遇”引导学生以研究的意识或切身的体验思索成长中的典型问题;新课标I卷“答案与问题”聚焦技术发展背景下“问题”内涵与外延的变化,思路开放多元;新课标II卷“抵达未知之境”突出不惧失败、不断尝试、放眼未来的创新性品质;北京卷“历久弥新”和“打开”二选一,对引导青年关注思考社会问题,发展自我,担当责任都有很深的教育和指导意义;天津卷“被定义和自定义”富有哲理,要求学生有效联系社会热点,展现自己对天下事的把握和思考;上海卷“认可度”引导考生思考社会认同、自我价值、评价标准等问题。
从作文题面来看,合理布局、环环相扣,融合社会与个人、科学与人文。作文试题言简意赅,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社会议题都能找到写作切入点。同时,试题对一些关键性、本原性问题的追问,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性写作,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从整体立意来看,2024年高考作文依托学科特点与考查方向,紧扣时代主题、核心素养,把握价值取向、精神引领。6道作文试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的精神,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着力考查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沟通表达,解决实际问题。
一、激发探究意识,发展创新思维。
针对青少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强的特点,增强启发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加大对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促使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提高思维品质。
新课标Ⅰ卷“答案与问题”,题面文字简洁,指向明确,审题并没有难度,话题发人深省,意蕴丰富,给写作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材料以问句作结,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上。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可以就问题的“多与少”“深与浅”“得与失”“真与假”进行思考和写作。作文立足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生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从更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
新课标Ⅱ卷“抵达未知之境”突出不惧失败、不断尝试、放眼未来的品质。本题从本试卷内的阅读材料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将伟大的人类探索之旅拉回到考生的生活学习情境中。其中的关键短语 “抵达未知之境”,既包含了“抵达未知之境”之前的探索进程,充满艰辛,饱含期待;也蕴含着“抵达未知之境”之后永不止步的愿望,充满信心,渴望再度踏上征程,与考生此刻身处考场的情况不谋而合。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新的人生起点的憧憬与期盼,都是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的着力点,好奇心驱动考生去想象去思考,由此可以生发出更深邃的议论和独到的观点。
全国甲卷“真正的相遇”引导学生结合切身的体会或对社会的观察去思索成长中的典型问题。材料是一个观点的陈述,没有设限定性的情境任务,这给考生的写作留下了足够多的思考空间。考生可以对“相处”与“相遇”、“冲突”与“交流”、“交流”与“相遇”等进行组合思辨,也可写出切合题意、思想深刻的好文章来。
三道作文题均以“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为中心,融合社会与个人、科学与人文,都立足于理性思辨,关注的是考生思想的成熟,心灵的成长,素养的提升,命题体现了对“全面发展的人”的思考,强化对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考查。
二、贴近学生生活,彰显青春气象。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人格逐渐定型的时期,拥有活力、朝气、想象力和创造力,但阅历不广,心态容易波动,认识和理解世界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能否处理好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不仅关系到一时的情绪,更关系到心理健康状态。试题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以“成为青年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的诚挚态度,关注他们成长中的困惑,帮助青少年树立理性的成长观。
新课标Ⅰ卷“答案与问题”中提到信息时代与海量信息、大数据推送、人工智能与人类创造力等,这些讨论点都涉及到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学生并不陌生。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又引导学生凝练反思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唤醒学生展开思考,针对这些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从写作中获得成长。
全国甲卷作文试题探讨的“相处”“交流”“相遇”是青少年成长中都要面对的问题,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出发构建作文素材,借此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理性思考或真情实感。试题没有在审题上设置难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考生可以围绕这个论题,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及观察到的相应社会现象,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
北京卷作文“打开”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和开放性的题目,“打开”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动作,更是一种精神或认知上的状态变化。它可以指心灵的开放、思维的拓展、视野的拓宽等,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和生活体验。青少年更容易投入真情实感,打开心扉发现自己,写出一篇充满真挚感情的记叙文。
上海卷作文题“认可度”更是单刀直入,让人眼前一亮,因为它有关日常生活中对于事物的价值判断,既可以让学生从亲身经历切入生发出具体事例,又可以在思想上由浅入深思考价值判断的标准问题。其中既有对个人生活行为的承认,也有对社会公众行为的承认,让学生有话可说,重新认识自我,找到和社会的链接方式,在对话和分享中,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喜悦。
2024年作文题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每道题可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都很多,既可以结合个人生活与学习,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表达个人成长中的感悟与思考;也可以书写时代主题,彰显直面成长、勇立潮头的青春担当。
三、精选典型素材,引导解决问題。
2024年高考语文6篇作文材料文字简洁,意蕴丰富,引导学生针对特定的现象去观察归纳,凝炼想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体现思维的形象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新课标Ⅰ卷“答案与问题”体现了对教考衔接的出题方向,对标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四单元的“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对于“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所带来的便利青年学子有切身的体会,除此之外也可以联系现实中暴露出的问题,诸如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辨识问题、网络秩序问题、大数据投其所好推送的“精神快餐”问题、人工智能对我们自身能动性的妨害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青年学子紧密联系现实,从自身出发,深刻反思“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的两面性,重点思考其暴露出的问题,考虑成因及其对策,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京卷(二选一)作文题目的开放程度非常高。第一个“历久弥新”意味着许多事物在时间的洗礼下,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更具活力和价值。作文题目暗含了典型素材,比如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考察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个主题,例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人类文明的发展等。既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融互通,理性思辨,也很好地践行了“以文化人”的精神追求。第二个作文题“打开”含义丰富,开放度很高。个人成长、人际交往和科技创新都需要“打开”,即拓宽视野、敞开心扉、活跃思路。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意味着每一次的“打开”都是一次新的体验和成长。
新课标Ⅱ卷“抵达未知之境”,从讨论科技如何帮助人类探索宇宙未知,引申到科技在帮助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类比宇宙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讨论个人在生活和职业道路上遇到未知和困难时的应对策略。材料指向探索未知的重要性,鼓励考生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时,保持积极的探索精神和态度。
天津卷作文“被定义”和“自定义”的关键词是自我,强调对自己的认知和期许。材料指出关照的对象可以是个⼈,可以是群体,可以是国家。所以写作范围很⼴,引导考生不要只局限于自我的学生身份,还要有效联系社会热点,考察对天下事的把握和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选才的使命目标,面对加强基础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新形势新任务,优选考核内容,优化呈现情境,以新气象新作为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大胆探索创新,勇于担当重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青春无悔的奋斗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