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丽霞,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正高级教师
马可,郑州市第二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文科综合地理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地理评价的角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题平和、结构合理,难度适中。试题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情境内容体现时代发展,问题设置依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对接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突出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考查,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考查蕴含于真实区域、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结构、思维深度的评价。传递“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关注国家、关注世界,“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养学生乡土情感、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
1.展示地理学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彰显地理育人价值。
地理学科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宣传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有着天然优势,通过试题的情境设计,借助地理知识、原理、方法,分析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成就,让学生感悟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认同度,引导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第1-3题和第4-5题,选取把小产品做出大产业、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展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新貌,增强家园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又如第43题,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辩证评价景区数字化对旅游业产生的重大影响。再如第44题,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素材,让学生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合理化建议。
2.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树立人地和谐共生理念。
地理试题紧密联系现实世界,体现人地和谐理念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如第36题,以巴西库里蒂巴市基于公交优先战略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案例为背景,通过探讨其交通方式、交通沿线用地的开发利用特点,进而探讨其对解决城市问题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让学生在人地互动过程中,体会如何优化人地关系,实现人地和谐共生。
3.深化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服务“双减”政策落地。
试题注重对地理学科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强调在深刻理解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让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内化地理方法、举一反三。通过新颖情境和灵活设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灵活运用,引导学生摒弃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如第1-3题,通过劳动密集型、短产业链的打火机产业链在邵东市的形成发展壮大的历程,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产业竞争力、产业附加值等人文地理核心概念,进而促进学生思考我国一些具有一定优势的传统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4.加强对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体现浓郁的地理特色。
区域认知能力是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能力和关键能力,区域地图是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主要载体。本卷虽然呈现出的区域地图较少,但对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考查的要求更高。如第6-8题和第9-11题,均是通过文字信息或经纬度信息考查区域认知能力,进一步考查综合思维的能力。如第7题通过新西兰南岛上的阿尔卑斯山不同坡向的内外力差异,探讨不同坡向地貌发育过程、程度的差异,很好地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在地理问题解决中的运用。又如第9-11题,通过对日本两地区日最高气温出现时刻的差异分析,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影响因素。再如第37题,围绕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这一热点问题,综合考查地理位置、二氧化碳排放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和大气环流等方面对二氧化碳生成、消耗、扩散的影响。
5.体现地理过程考查,增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贯通。
地理试题重点考查地理事象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地理过程的复杂程度和综合程度是检验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指标。如第6-8题以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脉地形的塑造过程为情境,考查内力作用(构造运动)、外力作用(流水)对地貌过程的综合影响。要求学生在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框架下,探讨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脉地形的塑造过程,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知识的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