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最新名校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 浙江省宁波市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 浙江省宁波市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 浙江省宁波市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 浙江省宁波市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 浙江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试题
  • 浙江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试题
  • 浙江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试题
  • 浙江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试题
  • 浙江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试题
最新同步教学
  • 23-24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三册单元检测卷:Unit 5 B卷
  • 23-24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三册单元检测卷:Unit 5 A卷
  • 23-24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三册单元检测卷:Unit 4 B卷
  • 23-24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三册单元检测卷:Unit 4 A卷
  • 23-24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三册单元检测卷:Unit 3 B卷
  • 2023-2024学年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教案:4.4 国际合作
  • 2023-2024学年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教案:4.3 产业转移
  • 2023-2024学年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教案:4.2 资源跨区域调配
  • 2023-2024学年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教案:4.1 流域内协调发展
  • 2023-2024学年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教案:3.2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 2024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微专题52 填空题解题策略
  • 2024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微专题51 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
  • 2024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微专题50 与数列奇偶项有关的问题
  • 2024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微专题49 利用数列单调性求解相关数列问题
  • 2024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微专题48 数列中常见的求和问题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 > 当课改遇上“双减”

当课改遇上“双减”

添加时间:2021年11月26日  浏览次数: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牵动的是两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教育变革。“双减”背景下课改将如何向纵深推进?课改又将如何为“双减”助力?

    最近,有两个关键词一直在笔者脑海中萦绕:一个是“课改”,另一个是“双减”。这是笔者作为课程周刊主编,下半年选题策划的两个重点方向。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弹指一挥间,到今年已经整20年。毋庸置疑,课程改革20年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也存在一些缺憾,更有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回顾总结20年来课改的经验与教训,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场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中心的教育变革拉开序幕(以下简称“双减”)。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多次出台有关“减负”的文件,但这份文件,注定会因其站位之高、力度之大、影响之深远而载入教育史册。当下,我们该如何理解“双减”的政策立意?各地方、各学校该如何落实?社会各界开展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正在积极进行实践探索。

    两项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教育改革,跨越20年时空,交汇在一起。站在课改角度看“双减”,站在“双减”角度看课改,各有何意蕴?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课改与“双减”的关系辨析

    笔者认为,理解课改与“双减”的关系,应建立在三个基本认识基础之上。

    第一,课改与“双减”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

    这一共同目标指向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共同的目标指向决定了课改和“双减”是同向同行的,任何以推进课改的名义抵制“双减”或以“双减”为名消极对待课改的观念或行为都是错误的,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第二,课改为落实“双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双减”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高学校全面育人的水平,让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双减”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要做到“双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中小学及教师能否担此重任?20年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使素质教育理念获得广泛认同,学校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和丰富,课程教学从“填鸭式”“满堂灌”走向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一批教师经过课改的摸爬滚打,育人意识增强,综合素质大大提升……可以说,正是20年基础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积累的经验、取得的成果、带来的改变,为消化“双减”带来的震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提供了根本保障。

    第三,“双减”成为进一步推进课改的新背景

    当下的课改仍然在路上,仍处于“进行时”状态。下一步课改将向何处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布,以及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旨归的新课标、新教材、新中考和高考改革,使课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即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和素养本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牵引课程教学改革的内生动力。而“双减”政策,则成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背景,为其提供外在推力。“双减”不是一时之策,必将带来牵动基础教育全局的深刻变革。下一步的课改,应基于“双减”背景,服务“双减”目标,使学校成为高质量育人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双减”为课改的深入推进指引了方向。

    找准“双减”背景下课改发力点

    课改与“双减”是互相促进的,“双减”提出的一系列要求,恰恰也是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攻克的难点。笔者认为,下一步的课改,应明晰重点,有针对性地在四个方面重点突破,为落实“双减”助力。

    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双减”实施前,对多数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只是其学习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在校外培训机构完成的。长期以来,较大的班额、统一的教学内容及整齐划一的教学安排,使得多数学校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让一部分原来由校外培训机构承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转由学校完成,这对学校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双减”背景下推进课改,应把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

    笔者认为,有三点很重要:首先,要真正做到“零起点教学”。过去常有家长抱怨,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部分内容不讲,或者一带而过,理由是班上大多数孩子已经在课外班上学过了。“双减”之后,这种本就不合理的做法应该彻底杜绝,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应教尽教,因为有些学生提前学过了就不讲,这不仅有违公平原则,也会人为制造焦虑。

    其次,要积极推进分层、分类教学。相同的内容,有的学生觉得简单,有的学生跟不上,有的学生觉得老师讲快了,有的觉得老师讲慢了,怎么办?有条件的学校应按学生不同水平实施分层教学,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则可通过分类走班来满足(如清华附小的“1+X”课程体系)。“选课走班”是与高考综合改革相适应、相配套的举措,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份进入新高考改革,近一两年还将有更多省份加入。各学校应借力新高考改革、中考改革,积极探索分层、分类教学,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为其提供适合的教育。

    再其次,要优化作业设计,减少机械、重复的无效作业,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业水平分层布置作业,体现作业的弹性,更多布置个性化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牵引,让作业不仅发挥巩固知识的作用,更发挥好查漏补缺、发现盲点、激发创新思维的功能,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更加注重学科育人,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过去因为校外培训机构与学校争抢孩子的时间,制造情绪恐慌,传播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对学校育人功能的发挥造成极大干扰。“双减”让学生回归校园,把时间还给学生,为学校发挥育人功能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学校除了加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等,更要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育人功能,这也是“双减”背景下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问题。

    发挥课堂教学育人功能,要求教师树立学科育人意识、提升学科育人能力。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所谓“其他课程”,指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义务教育阶段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之外的学科课程。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各学科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找到学科知识点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把教书(知识传授)与育人(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发布的报告《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中指出:“教学法应围绕合作、协作和团结的原则进行组织。它应促进学生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养成,从而通力合作改造世界。它还应教会学生拒绝偏向、偏见和分裂等。”“课程应强调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它必须包含对人类生态的理解,重新平衡地球作为生活的星球和独特的家园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它应该通过科学、数字和人文素养来培养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以应对错误信息的传播。”这个报告强调的若干方面,是学科育人应有之义,也是今后中小学课程教学应补足、加强的内容。

    更加注重情境教学,增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结

    课改强调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强调实际教学,强调增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结,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以刷题为主要手段、以提分为主要目标的校外培训,以及大量重复机械的作业训练,与新课改的理念背道而驰,成为推进课改的阻力。

    “双减”让学生的学习回归课堂主阵地,包括对考试评价、招生改革作出的一系列新规定,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方式变革扫除了障碍,消解了压力。学校更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加速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打破学科知识边界,更多采取整合、融合的教学策略;更加重视情境化教学,重视小组合作、项目探究等学习方式的运用,增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时事的联结,促使教学加快从“知识立意”向“素养立意”的转变,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体育、艺术类课程及劳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强、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特点,在拓展学生素质、综合育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是过去因为种种原因,在一些学校未得到应有重视。学校在进一步推进课改过程中,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供给,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补齐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短板。

    更加注重为教师赋能,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无论推动课改还是实施“双减”,最终都要靠教师去落实。正如教育部原副部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湛所说:“课程改革的进程,既是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学习、领会、践行素质教育思想的过程,也是他们更新教育理念的过程。他们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其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话语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当课改向纵深推进时,需要的不仅仅是观念的变革,更是能力的提升,上面提到“双减”背景下应重点推进的种种变革,都对应地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开发能力、因材施教能力、学科育人能力、整合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所有这些能力的获得,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学习和体悟,也需要学校和教研机构为其赋能。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认为,学校和教研机构应通过发挥教研组织(包括校本教研)活力、开展项目研究、倡导同伴互助、不同学校地区间经验链接转化、成果提炼等五种策略为教师赋能,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以创新思维解决各种新难题。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对教师还应多一份人文关怀。“双减”带来教师工作量增加、工作时间延长,导致一些教师的备课和学科教研时间被压缩,个人家庭生活也受到影响,心理压力大。如何通过资源整合利用、优化教学流程、增强制度设计的弹性等方式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如何通过政策导向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样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作者:汪瑞林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26日第5版 版名:课程周刊

Copyright©2005-2022 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翠竹街76号国家863中部软件园 邮编:450001
信息交流邮箱:henanjk2007@126.com 咨询电话:0371-57087762 13525597342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豫ICP备11006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