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最新名校试题
  • 江苏省六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
  • 江苏省六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
  • 江苏省六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
  • 江苏省六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
  • 江苏省六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
  •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最新同步教学
  • 23-24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三册单元检测卷:Unit 5 B卷
  • 23-24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三册单元检测卷:Unit 5 A卷
  • 23-24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三册单元检测卷:Unit 4 B卷
  • 23-24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三册单元检测卷:Unit 4 A卷
  • 23-24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三册单元检测卷:Unit 3 B卷
  • 23-24学年政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教案:第4单元 10.3依法收集运用证据
  • 23-24学年政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教案:第4单元 10.2严格遵守诉讼程序
  • 23-24学年政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教案:第4单元 10.1正确行使诉讼权利
  • 23-24学年政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教案:第4单元 9.2解析三大诉讼
  • 23-24学年政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教案:第4单元 9.1认识调解与仲裁
  • 2024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微专题52 填空题解题策略
  • 2024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微专题51 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
  • 2024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微专题50 与数列奇偶项有关的问题
  • 2024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微专题49 利用数列单调性求解相关数列问题
  • 2024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微专题48 数列中常见的求和问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作文 > 2020高考作文预测:现象级人物“李子柒”,原来还可以这样解读!

2020高考作文预测:现象级人物“李子柒”,原来还可以这样解读!

添加时间:2020年6月15日  浏览次数:

李子柒是一个全网好几千万粉丝的视频博主,因拍摄乡村古风生活、传统美食、传统文化等内容走红。


同时,她在海外也有大批粉丝,海外社交平台上订阅者达741万。作为参照,美国主流媒体CNN在其上面订阅量是794万。


她的内容很特别。这个来自四川深山里的姑娘,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展开,给网友们展现了一个近乎理想化的田园生活。


有人赞美她拍得令人向往的,让外国人深度感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食的魅力,也有人质疑李子柒的视频并不真实反映中国的乡村生活,且加深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而央视的热评认为,她讲好了中国故事便已足够,这是平常心做出来的国际文化传播奇迹!她的视频总是给人一种恬静治愈之感,也许在生活中追赶了太久,我们需要一点节奏放慢。但是,慢视频相关主题的内容层出不穷,她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


其中有个很特别的原因就是她慢到极致,处处是诗。


讲中国文化故事怎么讲?她选择了一条追溯的路。李子柒拍摄的时间跨度会拉得非常大,展现作品的整个制作过程。


      拍“酱油酿造”,她从种黄豆开始;



     过冬做“棉被”,她从养蚕宝宝开始,展现了手工蚕丝被制作全过程;



      介绍活字印刷,她特地找师傅学习了小半年,学习制作文房四宝的视频拍了近两年……



文化故事还能怎么讲?从衣食住行逐一落笔。


从造面包窑、做竹子家具、文房四宝、做衣服,到烤全羊、酿酒、酿造黄豆酱油……


4月会酿枇杷酒,5月又能酿出樱桃酒,7月做出七巧饼,8月做苏式鲜肉月饼……


她把文化细落成了物品,融进了生活的诗。


她像是一个万能手工达人,但姿态不炫耀;她有浓厚的文化含量,并不吹嘘干货满满;她像是中国传统的体验官,却从未标榜自己。


从她的视频里,你看到悠久的历史;你看到美丽的自然;你看到动人的传统;你看到电影般的画面……

这一切,都是文化的魅力。你感受得到,无需旁白点睛。


取于自然,心之向往;在中国是桃花源记,在他国是瓦尔登湖;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作其身,净其精神。


看过了许多美景,最后留在心里的,不过都是春华、夏耘、秋实、冬乐。


漫漫人生路,我们需要这份中国的传统浪漫故事。


01

各方质疑


李子柒的视频作品能反映真实中国?


首先是作品内容方面。李子柒以中国原始农耕生活为主题的视频受到海外网友的关注,只是说明迎合了一些“歪果仁”对中国“落后”的刻板印象。


这种单调的乡土生活,缺乏对科技、时尚等当今中国发展现实进行丰富的展现,认为李子柒反而为文化输出起到了负面效果。而另一种声音则认为,视频中的乡村太过于“虚幻”和“理想化”,无法体现出大部分的真实农村风貌。


自媒体人如何扛起“文化输出”大旗?


其次是基于李子柒的影响力。如今已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时代,需要依靠媒体、影视、文化传播的大力宣传和包装,而李子柒作为一个自媒体人,尽管有说背后存在专业团队加持,但对于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依然存在着质疑,无法做到精准到位,自然难以担起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文化输出”的重任。


此外,尽管李子柒在YouTube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也只是跟其他中国博主做横向比较得出来的结论。事实上,目前她的频道离真正的一二线大博主在数据上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并且也远远没到国外普通网民人尽皆知的程度。因此打上“文化输出”的标签为时过早。综上,有关“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这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在网络中引发舆论热议。


02

优秀时评


人民日报海外版:李子柒治愈了什么


这几天,一个名叫李子柒的四川姑娘火了。火到什么程度?世界闻名。


她主要是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发布自己制作美食的短视频。几年下来,积累了几千万粉丝,在国外知名自媒体平台上,她的订阅量几乎和CNN差不多。网上制作美食的短视频多了,李子柒凭什么脱颖而出?


首先,她过手的都是四川农村的家常食物,特色调料,而且差不多每一样都是她从地里刨出,山泉洗过,炉火炙烧,非常原生态,符合大众对绿色食品的期待。其次,视频制作精致,不管是雨落屋檐,灶台炉火,还是肩扛枯柴,石磙碾姜,都营造出一种文静祥和的意境。


这是孟浩然领略过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陶渊明体验过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是储光羲惊叹过的“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可以说,她的视频,满足了人们对山水田间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在光影流淌中,观者感受到了一股似乎非常熟悉、但又久未谋面的烟火气、生活味,以至于很多网友关注李子柒后纷纷感叹:太治愈了。李子柒治愈了什么?


说到治愈,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长眠在纽约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特鲁多医生这句话中的第一层意思——治愈,意思是治疗疾病,网友感叹的“治愈”,含义其实是墓志铭的最后一层意思——安慰。


大家在看李子柒视频的过程中,感到获得了心灵上的抚慰,产生了悦感。这种抚慰和悦感是怎么产生的呢?还得从她的视频特点——专注,入手分析。


镜头里的李子柒,干什么都十分专注,一板一眼,看上去是那么沉稳扎实,这对于社会上的一种浮躁之气,颇有静气凝神之效。何谓浮躁?


具体表现很多,比如干事业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总想着一口吃个胖子,以至于不能静下心来学习、研究,心神不宁,心猿意马,往往导致工作上追求浮夸,生活中热衷浮华。这种情绪长期萦绕心头,对人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不小。当此际,看到李子柒那样专注地处理一件事,无异于服用了一剂清凉药,产生类似于禅定的效果,反躬自省下,得到心灵的净化,内分泌系统就会分泌出愉快的激素,产生悦感,压力得到释放,情绪得到抚慰。


有网友说看后会落泪,也是压力得到舒缓的一种表现,难怪会产生“太治愈了”的感觉。


都说现代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体验,新颖的娱乐形式层出不穷,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凸显,亚健康、抑郁症、路怒症、暴躁症,过去闻所未闻,如今司空见惯。人们渴望心灵上的宁静,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期待更多李子柒式的文化产品,来为我们的生活加点润滑剂。


李子柒视频海外走红的启示


青山绿水,竹林木屋,身穿粗麻衣饰的少女酿酒、做酱油,制作竹子家具、文房四宝等等,过着都市人理想化的田园生活,这些是我们在李子柒的视频中直观感受到的内容。


这些视频出人意外地在海外获得广泛关注和好评。李子柒在海外某视频平台拥有741万订阅量,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许多国外主流媒体在该平台拥有的订阅量。


墙里开花墙外格外香,李子柒作为一个文化传播的典型,成为这段时间大众热议的话题。作为一个记录中国乡村生活的视频博主,在海外视频网站成为流量大户,李子柒的走红虽然典型,却不是个例。


在海外视频网站上,除了李子柒,你能发现多个国内视频红人,包括papi酱、一条、日食记、何仙姑夫等人。国内视频出海大约从2017年开始,当时国内短视频经济迅速发展,视频内容竞争升级,但是平台流量补贴有限,许多短视频内容制作者不得不烧钱做视频。


为了寻求新出路,一些人开始试水海外视频平台,并迅速收获流量取得成功,李子柒就是典型人物之一。意识到了视频出海这一趋势,许多创作者纷纷将内容投放在海外视频平台,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在国内已成为头部内容创作者,在海外未必能受欢迎,而一些在海外受欢迎的创作者,粉丝大部分都是在海外生活的华人。


判断这个并不难,只要看视频评论区是不是清一色的中文评论就清楚了。对照李子柒视频下的评论,有英语、日语、韩语、泰语等,语言种类多样,而且一致表达对李子柒视频的喜爱之情,从侧面说明她的内容具有强大的跨文化传播力。


原因何在?首先,李子柒视频中没有台词,再加之她本人说话很少,这就突破了语言的局限性,让观看者专注于视频内容。


反之,一些主打语言特色的中文视频,即便加上英文字幕,由于受众缺乏相似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理解上有困难,使得这些视频在海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李子柒视频内容差异化明显。在海内外,美食、田园生活的视频都容易传播,因为它切实满足了大众的心理需求。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的都市居民,总是希望在自然风光和原始劳作中得到慰藉。李子柒的视频另辟蹊径,成功描摹了一个大多数人求而不得的田园生活,独具风格的内容让她在视频竞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李子柒的视频满足了西方受众对中国乡村的想象。长期以来,中国乡村都是作为一个“文化他者”存在于西方受众的脑海中。由于缺少新闻报道和实际体验,中国乡村在西方世界有两种典型印象,要么是贫穷落后的,要么是诗意神秘的。


李子柒的视频将东方诗意神秘的一面具象化展示出来,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李子柒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国内将有越来越多视频制作者加入到视频出海的队伍中。李子柒的成功启示我们,将视频内容分发到海外视频平台不难,但是想要征服海外受众,复制和模仿是远远不够的,降低受众理解门槛,做有创意的内容才是正道。


祈年文潭:李子柒,向往的生活?

张雪瑜


李子柒火了,她的视频作品取材于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富有烟火气和田园气息,动辄收获上百万、上千万的浏览量,已经坐拥大批粉丝。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李子柒制作的这些看似小众、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媒体短视频,成功地“走出国门”,红到了海外。


据统计,在微博平台上,李子柒目前的粉丝数量已达2118万,单条视频观看量甚至达到千万次级别。同时,李子柒在YouTube视频网站上的粉丝数已经达到700多万,每一个视频都能收获几百万的播放量,关注量像坐火箭般飞升。


李子柒,为什么能红遍海内外呢?从她的视频内容本身来看,内容好懂、情节简单而字幕不多,即使是不懂复杂中文的老外,也可以愉快地欣赏她酿桃花酒、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制作各种精美的家常食品……更重要的是,她的展示是诗意的、有生活味儿的,能让人真切感受到播主对生活的热爱。


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恰好符合很多人的审美需求,满足了对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所以人们可以共情。


真实、有共鸣的内容,展现了中国生活烟火气的一面,也让传统的生活方式有了现代的色彩,有了韵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通的。中国人的生活,中国的细节,本来就是动人的,诗意、努力的生活,是全世界都能够理解并且欣赏的。


李子柒的走红,对文化走进生活也有一些启示。她的视频作品所展现的清新画风,赋予了乡村生活一个新的面孔,更接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想。不过,也要认识到这些只是短视频作品呈现的内容,并不是生活本身,真正的农村生活肯定不是这样完美。


一些比较严格的观众就曾提出质疑——真实的田间生活,劳累、艰辛,未必有这么美好。说到底,李子柒的乡村生活只是一种展示,我们不能将其理解成农村生活全部真实的样子。


真正到了农村田间,一个人种地、制衣、造纸、喂鸡鸭猪来养活自己,肯定是双手老茧、脸颊黝黑,一刻也不得闲,难以真正做到李子柒那样“岁月静好”。李子柒的田园生活,我们可以欣赏,但想要效仿,却没那么简单。


真实的田园生活并不全是浪漫、诗意,还需要真正懂农活、爱劳动、肯吃苦才行。不过作为观众,大可不必如此较真,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欣赏欣赏农家院、田园风光、古风汉服和传统美食,也是一种返璞归真。同时,我们也要有一种全面的认识。仅仅通过短视频,未必足以认识辽阔国土的全部样子,当然,李子柒的视频,提供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侧面。


【地评线】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

练洪洋


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最近成为话题人物。有媒体报道她在国外社交媒体吸粉735万,受到国外观众热捧。李子柒在国外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与国内网友看到的并无二致,甚至连英文字幕也没有配,但还是“征服”了世界网友。而关于这一现象是否为“文化输出”,也引发热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时此刻,也只有这个成语最能概括李子柒了。无论是自己种菜种花、做传统美食,还是酿酱油、熬红糖、编背篓,视频中的李子柒都保持最大程度的语言克制,偶尔会用几句四川话与外婆作简单交流,但粉丝数却呈现直线上升。截至2019年12月5日,李子柒在某境外视频平台上的粉丝数是735万,且这个数字还在飞速增长中。在该平台上,李子柒每个视频的播放量都在500万以上,堪称传奇。


“李子柒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满足了人们在诗意中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需求。大凡了解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真实的中国农村生活并没有像李子柒视频描述的那样唯美、典雅,但在现代社会消费文化大潮下,人们开始追求传统、回归自然、寻找乡愁,为日益物化的心灵寻求诗意栖息之所。古色古香的景观、自然采摘的食材、古朴简单的炊具、传统繁复的工序、充满仪式感的手作……李子柒的视频恰恰呈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三种关系: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满足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情愫。


对李子柒展示的并非农村真实图景而进行非议的人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向世界展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无疑,中国是立体的、多维的,有现代化大都市,也有传统农村。农村生活也是多元的、丰富的,既有沿海地区的新农村,也有西部的偏远农村;有的在工业化浪潮中跨入城镇行列,与城市生活差距不断缩小,有的远离尘嚣,依然保持着农耕传统。


李子柒所呈现的,则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往、讴歌的田园生活,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即使不完全是现代农村图景,至少在历史轴线上看,也是真实发生过、非虚构的。用它作为素材,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它不是唯一的。当众多中华文化符号像拼图一样拼在一起,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便跃然纸上。


“李子柒现象”还是一个传播学上的“麻雀”,值得传播行业认真“解剖”。草根出身的李子柒,没有显赫的背景和深厚的学识,仅凭个人之力(后期有小团队),短视频产品短则几分钟、长则十数分钟,没有大团队参战、大成本投入的大制作,甚至连英文字幕都付诸阙如,低成本制作却能在海外圈粉无数,能级不比传媒巨头逊色,说明了什么?


文化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那些充满人性关怀、给人精神愉悦的文化作品,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与作品主题是否宏大、制作是否大气并无直接关联。有时候,那些习惯于宏大叙事、满足于空洞说教的大制作,其效果反而不如接地气、有灵气的小制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子柒作品,胜在人性化与诗意化,而这恰恰是现代人心灵所渴求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面貌美丽动人、中国精神气象万千,要让全世界都听到中国故事、听清中国声音,只有一个李子柒是不够的,需要更多“李子柒”脱颖而出,用心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输出,让世界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田园牧歌怎么就不是文化输出

范 荣


李子柒,“现象级”网红。这位美食博主,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


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视频在Youtube上备受追捧,收获735万粉丝,影响力堪比CNN,无数外国粉丝留言“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求英文字幕跟进”。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迎合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负面文化输出。


落后还是先进,很多时候只是相对概念。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叙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选择的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在席卷全球的好莱坞大片中,在漫威构建的超级英雄世界里,出镜率颇高的元素无外乎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炫酷拉风的豪车战机,抑或未来感十足的“黑科技”。这样的镜头语言,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大家对“先进”一词的认知。


礼赞工业成果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活不真实,其实更无必要。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真实,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做纸……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地理,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与其说是迎合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是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类对田园诗意的怀念与畅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有慰藉。


当然,李子柒的爆火并非偶然。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子柒毫无疑问属于对外文化传播者,至少是丰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个剪影。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而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农村,新的时代也需要新的答案。原生态,并非只有“土味喊麦”一种打开方式,雨后山林、农耕日常、酿酒品茗的农家日常,倾注美感同样可以找寻到充满生命力的鲜活表达。


与其纠结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被理解,首先得动人。记得在李子柒做“古法长安纸”的视频下,很多外国人惊诧不已,然后有中国人用英语给他们科普这是中国古老的造纸术。文化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


光明时评: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外?

钟超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又迎来了舆论广泛关注。一则因为她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贡献,荣膺由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二则因为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海外圈粉无数,在YouTube上获得了逾730万粉丝,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琵琶熟,她摘来制成琵琶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况味。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内容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如何让一种文化理想精准落地另一种文化土壤,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孤芳自赏,这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李子柒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剖析出诸多为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如仁爱、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性别平等,这也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在翻看李子柒的视频时,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即她将捕获的小龙虾中还没长出大钳子的小虾扔回池塘。细节之处见用心,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千军万马,她能从中脱颖而出,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短视频让中国工匠变"网红" 传统手艺焕发活力

动感单车豆浆机、笑容辅助器、倒立洗头机……这些有趣的手工作品,出自于31岁的耿帅之手。在短视频平台快手上,360多万名用户关注了耿帅的账号“手工耿”,定时期待着他“脑洞大开”的新发明。


独辟蹊径的发明家、身怀绝技的手艺人、默默无闻的非遗传承人……得益于短视频的风靡,一批“网红工匠”成为互联网领域的新热点。在让公众感受和理解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同时,不少“网红”还漂洋过海,让世界见证了中国“草根匠人”的巧思和活力。


精工巧匠俘获粉丝


在成名之前,“手工耿”耿帅只是河北农村一名普通的电焊工。两年前,他开始将一些看似无用的发明视频传到网络上,没想到迅速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顶级流量”。


“我觉得‘网红’就跟普通人一样,其实我觉得自己没达到‘匠人’的级别,只是喜欢做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是一个喜欢手工、在动手的人。”耿帅说。


同样因短视频火起来的还有余万伦,他是泸州油纸伞技艺传承人。去年,余万伦在短视频平台注册了账号“油纸伞大师”,把制作的精细过程和油纸伞的精美呈现其上。没过多久,蜂拥而至的年轻人就搬空了店里的存货。


来自抖音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包括传统手工艺在内的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中有1214项在抖音上有相关内容的传播,覆盖率超过88%,共产生了超过2400万条的视频和逾1065亿次的播放,其中超过6成的发布者是“90后”。


短视频的风靡,催生了一大批“网红工匠”,甚至还红到了国外。用短视频记录古朴生活的四川姑娘李子柒,自己动手用树皮造纸、制作竹椅竹床,古风古韵的视频俘获了很多各国粉丝。在视频网站优兔(YouTube)上,李子柒的视频成了外国网友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户。


个人创新得到认同


作为互联网内容领域的领跑者,短视频平台为更多手工艺人“被看见”创造了机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6.48亿,占全体网民的78.2%,短视频类应用使用时长占移动应用使用总时长的8.2%。


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自身的传播特点,也为“网红工匠”的诞生提供了沃土,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手艺的传承与创新。


日前,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与抖音短视频共同发布了《短视频与社会创新研究报告》。报告认为,短视频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个体微创新被看见、被记录、被分享、被认同,这种普惠的共享共创,高效聚合了范围更大、程度更深的群体创新,从而助力了社会整体创新。


有专家指出,短视频作为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用户触媒习惯的视频内容形式,在内容和功能上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更注重普通用户的自我表达,从而催生了不少“草根网红”。在自我推广、商业运作和平台助推的共同作用下,这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平凡工匠,才成为拥有百万用户的流量“大V”。


传统手艺焕发活力


有评论认为,“网红工匠”的出现,使人们通过全新的视角了解了老手艺的魅力,对于传承传统手工艺有促进作用。随着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得到更好地保存、传承,能够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得到更好的弘扬。


与此同时,对短视频的发展而言,更多像“网红工匠”这样的正能量群体,也有助于优质短视频内容的涌现,涤清低俗内容。为此,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今年相继布局非遗内容,通过开发传统手工艺等非遗文化市场价值,提升非遗现代化传播能力,推动全社会参与非遗传播,进一步推动非遗活化与传承。


在“网红工匠”备受青睐的同时,也有人提出了担忧和质疑:踏踏实实的“工匠精神”和追求新奇的“网红经济”是否冲突?不可否认的是,“网红匠人”的走红与平台的策划和助推密不可分。随着“网红”的持续走红,建立团队、进行商业化运作也成为不少人的后续发展之路。毕竟,在互联网时代,“变现”是无可厚非的必然选择。


不过,对于“工匠精神”来说,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凸显的是坚守、精益求精的价值和品格,不是一戳就破的泡沫,也并非火一把就走的“热钱”。对平台而言,如何更好地尊重匠意、保护匠心,为更多匠人营造展示空间,是需要持续思考的话题。


非遗如何吸引年轻人


党云峰最近,微博达人李子柒在四川农村生活的视频“火”到了国外,其拍摄的多为围绕衣食住行展开的中国传统生活场景,其中,展示美食、纸张、刺绣等技艺制作过程的视频有数百万点击量。她成为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的典型,其实,她在今年8月就已成为成都非遗推广大使。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很多年事已高,非遗传承存在后继乏人的状况,因此,让年轻人走近、了解并接受非遗是其保持生命力的必经之路。那么,非遗如何吸引年轻人?近年来,非遗借网络跨越时空,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人气特别旺,在文化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网络是年轻人重要的信息来源,“网络+非遗+扶贫”组合,为很多年轻传承人的生活带来了更多可能性。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提供专业支持的公益小游戏《我是非遗传承人》于今年10月推出,该游戏将扶贫与非遗相结合,让玩家化身非遗传承人,通过多形式互动增强对非遗保护、文化扶贫的了解和支持。


非遗不应是放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的标本,而应是“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技艺。我国文化和旅游部门、非遗传承人、业余爱好者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非遗与时尚设计相结合,推出一系列爆款文化创意产品,拉近了非遗和日常生活的距离,让传承千百年的非遗逐渐“活”起来、“火”起来。


非遗要传承离不开年轻人。一些非遗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失去实用性,与社会生活的“黏性”不强,要想得到年轻人的青睐,需要通过某种平台来展现其魅力。2018年,从央视的《非遗公开课》到山东卫视的《非遗说》,非遗节目成为展示其魅力的重要平台。从今年7月开始在网络平台播出的系列纪录片《跟着非遗去旅行》,拍摄嘉宾均由网民自发报名产生,通过纪实真人秀的形式展示各地非遗项目。


这些都是很生动的范例。培养非遗传承人要在学校打下基础。很多地方的大中小学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老师或课外辅导员,甚至基于当地的特色非遗项目推出校本课程,带领学生走进非遗作坊,指导学生了解非遗技艺,扩大非遗影响力,把传承千年的手艺的种子种在孩子心中。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令人欣喜,非遗传承事业将在接力传承中历久弥新。


别急着否定李子柒,也别匆忙定义农耕生活

中国青年报 范娜娜     


近期,关于美食博主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讨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觉得,李子柒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迎合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负面文化输出。


不得不说,这个说法也是一种刻板印象,是简单粗暴的贴标签。中国的农耕生活就一定是落后的吗?先不讲人们靠着农耕才能饱暖,就是农耕生活所催生的乡土文化,隽永恒久,显然也和落后挂不上钩。


长久以来,关于乡村的记忆沉淀在一代代国人的血液里。然而,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进入互联网社会以后,关于乡土中国的叙事似乎变少了。这也造就了信息的断层,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中国的农村只有破败、古老、落后的标签。


短视频时代,以李子柒为代表的创作者,将镜头再次对焦到了这片更广袤的土地上。因为具有农村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这些短视频创作者对乡村题材的把握更加得心应手。中国的农村除了“社会摇”和“土味喊麦”的生猛鲜活,也可以是一人一桌,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田园诗意。


春华、夏耘、秋实、冬乐,怡然自得。李子柒等人的短视频里记录了古老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式的田园生活,唤醒了大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让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的大众获得喘息。


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之间的淡漠疏离逐渐消融,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与鳞次栉比的白墙灰瓦之间的偏见隔阂逐渐拆解。因此,不管是中国的年轻人,还是外国的网友,被李子柒的乡村短视频吸引,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乱花渐欲迷人眼,文化输出再用老套路已然行不通。而以李子柒为代表的短视频创作者,提供了读懂乡土中国的年轻化渠道。这是鲜活的,张扬的,有温度又充满生命力的表达。


所以,与其纠结于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一下,怎么样才算是文化输出。或者说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李子柒在YouTube平台的粉丝量已经高达735万,这个庞大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中国乡村风貌与习俗所吸引的受众。外国网友的追更与喜爱,已经印证了这种方式的成功。


毕竟,如何重新认识真正的当代中国农村,在新时代需要新的答案。乡村的原生态之美,动人心魄,雨后山林、农耕日常、酿酒品茗,是视频,也是现实。我们可以重新发现乡土中国的美好,也可以自信地对外展示中国农村的形象。所以,别急着否定李子柒的文化输出,也别匆忙定义中国农耕生活的落后。


"90后"古风美食博主走红海外 李子柒为什么受欢迎

白瀛 余俊杰 王思北


“90后”古风美食博主李子柒最近在海外走红了。这个四川女孩的微博粉丝超2100万,抖音粉丝超3000万,海外社交媒体上的全球粉丝超700万,视频作品经常收获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浏览量。


李子柒的视频为什么能受到全球网友的欢迎?她视频中所展现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如何看待李子柒的走红?

让人看到别有意趣的一面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月桃花开,采来桃花酿成酒;五月樱桃季,开始酿樱桃酒、煨樱桃酱、烘樱桃干;从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再到制作各种家居物件……李子柒的视频多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中独特的物产为中心,充满着浓郁的烟火味道和恬静的田园气息。


李子柒视频走红之后,也招来了一些质疑。有人说她的视频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她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


文化学者贾静楠认为,李子柒视频美化了中国农村生活,并不能代表全部农村,但其中的劳作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内容,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蕴,田园牧歌式的影像满足了国内外一些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说明中国文化可以创新手段发扬光大。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李子柒视频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而这种大众文化传播方式更有着独特优势。


“大众文化从感性上会让人形成对一种文化的初步和基本印象,从而更进一步地降低跨文化传播中的折扣,也为更多的高雅文化传播打开了空间,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说。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吸引着海内外关注的目光:“add oil(加油)”“guanxi(关系)”等中式英语词汇,先后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电影《流浪地球》在北美、澳新票房成绩亮眼,电视剧《陈情令》风靡韩国、泰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也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新渠道,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润物细无声”地日益凸显出文化对外传播的正面效果。

发掘中华文化之美


业内人士指出,李子柒视频从专业性上看,甚至不输成熟的工业化纪录片:视频中充满了数天及数季度的跟拍,大量延时拍摄则被运用于展现时节变化之美,此外还有滤镜调色、微距特写,不同场景的中远景切换等技术运用。


据抖音视频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现在在海外有影响的文化视频作品质量都较高:人物语言和表情自然,镜头运用也恰到好处,例如手工节目有多个短镜头快速剪辑,美食节目会从不同视角拍摄。


“然而不足的是,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功夫、美食、服饰等具象和器物层面,体现中国当代文化特征的文化产品还较少在国外产生较大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林坚说。


用受众听得懂、感兴趣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和李子柒一样意外在海外走红的,还有网络文学作家陆琪。


“前几年我突然发现,我写中国人的感情故事,居然在日本火了。”陆琪说,发现自己的作品在海外找到知音后意识到,应该有意识地向海外读者讲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指出,对外文化传播中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传承好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也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为我所用。“我们的故事里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所积累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如果这些故事得到外国读者的喜欢,就意味着中国文化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他们的喜欢。”作家唐家三少说。


“文化传播要了解受众需求,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什么感兴趣’。”张颐武说,“李子柒视频能够吸引人们的强烈兴趣,说明了传播的题材吸引力。”


全国政协委员、京剧名家孙萍曾在欧洲从事长达20多年的京剧文化推广。她说,从武戏到文戏,从看热闹到听唱腔,从热衷听快板到要求听慢板,是京剧海外推广的必经之路。“传播的目的在于接受,就得明白当时的观众希望看什么。我们要用别人听得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广州日报: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

练洪洋


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最近成为话题人物。有媒体报道她在国外社交媒体吸粉735万,受到国外观众热捧。李子柒在国外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与国内网友看到的并无二致,甚至连英文字幕也没有配,但还是“征服”了世界网友。而关于这一现象是否为“文化输出”,也引发热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时此刻,也只有这个成语最能概括李子柒了。无论是自己种菜种花、做传统美食,还是酿酱油、熬红糖、编背篓,视频中的李子柒都保持最大程度的语言克制,偶尔会用几句四川话与外婆作简单交流,但粉丝数却呈现直线上升。截至2019年12月5日,李子柒在某境外视频平台上的粉丝数是735万,且这个数字还在飞速增长中。在该平台上,李子柒每个视频的播放量都在500万以上,堪称传奇。


“李子柒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满足了人们在诗意中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需求。大凡了解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真实的中国农村生活并没有像李子柒视频描述的那样唯美、典雅,但在现代社会消费文化大潮下,人们开始追求传统、回归自然、寻找乡愁,为日益物化的心灵寻求诗意栖息之所。古色古香的景观、自然采摘的食材、古朴简单的炊具、传统繁复的工序、充满仪式感的手作……李子柒的视频恰恰呈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三种关系: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满足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情愫。


对李子柒展示的并非农村真实图景而进行非议的人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向世界展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无疑,中国是立体的、多维的,有现代化大都市,也有传统农村。农村生活也是多元的、丰富的,既有沿海地区的新农村,也有西部的偏远农村;有的在工业化浪潮中跨入城镇行列,与城市生活差距不断缩小,有的远离尘嚣,依然保持着农耕传统。李子柒所呈现的,则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往、讴歌的田园生活,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即使不完全是现代农村图景,至少在历史轴线上看,也是真实发生过、非虚构的。用它作为素材,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它不是唯一的。当众多中华文化符号像拼图一样拼在一起,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便跃然纸上。


 “李子柒现象”还是一个传播学上的“麻雀”,值得传播行业认真“解剖”。草根出身的李子柒,没有显赫的背景和深厚的学识,仅凭个人之力(后期有小团队),短视频产品短则几分钟、长则十数分钟,没有大团队参战、大成本投入的大制作,甚至连英文字幕都付诸阙如,低成本制作却能在海外圈粉无数,能级不比传媒巨头逊色,说明了什么?文化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那些充满人性关怀、给人精神愉悦的文化作品,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与作品主题是否宏大、制作是否大气并无直接关联。有时候,那些习惯于宏大叙事、满足于空洞说教的大制作,其效果反而不如接地气、有灵气的小制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子柒作品,胜在人性化与诗意化,而这恰恰是现代人心灵所渴求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面貌美丽动人、中国精神气象万千,要让全世界都听到中国故事、听清中国声音,只有一个李子柒是不够的,需要更多李子柒脱颖而出,用心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输出,让世界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新京报:李子柒是一个生活镜像而非"文化英雄"


李子柒是一个镜像,在这个镜像中,她实现了同龄人所没法拥有的梦想。


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最近成为话题人物。有媒体报道她在国外社交媒体吸粉735万,受到国外观众热捧。而关于这一现象是否为“文化输出”,也引发热议。


李子柒在国外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与国内网友看到的并无二致,甚至连英文字幕也没有配,但还是“征服”了世界网友。不分肤色、语言的人们在其短视频内容的留言中,给予了她足够多的赞叹与祝福。


“破圈”源于国外“圈粉”


无疑,这是李子柒首次“破圈”进入公众话题中心。此前她虽也是热门博主,但更多时候还是活跃于固定粉丝群中,传播上还有诸多限制。然而,她在国外的成名,打破了这种限制,大家发现,原来这位生活在四川大山中的女孩,身上有那么多可供挖掘的闪光之处。


要特别提及的是,李子柒是因成功在国外聚集了批量粉丝,才得以拥有了“解读价值”。此前,国内网友更多还是把她当成励志对象来看待,童年时父母离异,与奶奶相依为命,但却精通手工、农活,把日子过得充实而精彩。直到被赋予“文化输出”的符号之前,她都还是一名把自己经营得很好的视频博主,而非“文化英雄”。


这次李子柒走进话题中心地带,源自眼光的差异。也就是说,外国网友通过她造茶、造纸、搞活字印刷、织造蚕丝被等,惊讶地发现在一个人身上,竟然可以拥有如此强大的生活能力和不凡的生活追求,而中国的网友在同样被她吸引时,却没有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等高大的角度去评判。


所以,这次李子柒身上有了“中国的月亮外国圆”的传奇气质,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外国网友对中国的陌生造成的。


李子柒是个理想化镜像


从现实逻辑来看,一个人不大可能拥有如此众多的才能,尤其是每项才能的展示结果,都能达到令人赞叹的地步。但视频制作与社交媒体传播,为打造这样的“全能人才”提供了可能。


无论是早期她的单打独斗,还是后期摄制团队的参与,都在使李子柒作为一个形象而沾染了程度不同的创作性。网友喜欢看到这个形象与故事,是因为在此找到了自己愿意看到的外在与内涵。


李子柒是一个镜像,在此,她实现了同龄人所无法拥有的梦想。比如,她居住在仙境般的自然环境里,各种美味食材信手拈来、应有尽有,不用长途跋涉穿越城市打卡上班,没有老板的指令与同事间的压力,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随心所欲……但众所周知,每个人呈现出来的生活,与其背后的真相是不一致的,甚至可能截然相反,仅凭视频就将其理想化、完美化,是一厢情愿的。


同样,通过李子柒这个镜像,人们也看到了自身生活的平凡、庸俗、焦虑。但她是个遥远的存在,身份、距离、空间的隔离,使其不会成为人们切身嫉妒的对象,是一个安全的梦想承载体。


通过追随李子柒、分享李子柒,包括消费李子柒,大家都找到了一个合理表达内心的出口,她的出现使得大家在对这个世界发出抗议声音的时候,也可以不是愤怒的,而是安静的、平和的。


李子柒具有不可复制性


国内视频平台曾有李子柒的模仿者,却被讥讽为东施效颦。粉丝在捍卫其唯一性,如同捍卫童话的纯洁感。这表达出一种隐秘的担忧:事实上,我们并不愿意李子柒普遍存在于每个乡镇、每个大中城市,当“李子柒”越多,就意味着现有生存方式将会被更大地否定,也标志着人们主动或被动选取的生活方式的失败。一个李子柒就够了。


所以,“李子柒”整体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包装很好的“产品”。李子柒并不直接推销以她名字命名的各类产品实物,而是“生活方式”先行,产品队列随后,但显然前者更具“卖点”。


以李子柒为核心的内容创作,的确是赏心悦目的,但也要清楚地知道,这种赏心悦目价值的成立,建立在受众内心某处空洞被填补的基础上。如果自身拥有或者享受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李子柒的吸引力便会下降不少。


李子柒的作品,相信依然会有人喜爱,因为在她身上被投射了诸多希冀,人们需要这种希冀带来的照耀。而因为她作品所独有的特色,她也被附加了很多额外的符号。但我们也无需用这些符号绑架或捧杀她。让李子柒做李子柒就好了。


张颐武:文化传播需要更多李子柒


中国网络红人、美食视频播主李子柒在YouTube上走红,拥有几百万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粉丝,传播度最广的视频能收获两千多万的点击率,其影响力毋庸置疑。李子柒在国外社交媒体上的成名引发国内对其是否属于文化传播的讨论。这种讨论涉及文化传播的路径、方式及内容等问题,也涉及我们一直在探讨的如何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问题。


在最近的讨论中,有两个说法值得注意,一是说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二是说这样的传播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因此李子柒的视频算不上是文化传播。


这两种说法对文化传播的理解过于狭隘。首先,李子柒的视频无疑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这种大众文化传播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是我们常说的“走出去”的一部分。虽然它可能还不够高大上,但其亲和力与生动性足以让外界看到一个有趣可爱的“活的中国”,这本身就是文化传播的应有之义。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大众文化传播极为重要,因为大众文化更能够为一般人所理解,更能够让人们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文化传播中有一个“文化折扣”的概念,说的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要跨文化传播,往往会因为受众的理解困难和障碍而“打折”,使得文化传播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而鲜活生动易于理解的大众文化产品“文化折扣”显然较少。如美国的文化传播往往通过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美食文化来展现。文化传播需要高雅内容和具有深度的价值理念传播,也需要有生动鲜活的大众文化传播。这两种传播方式不可能相互替代,但会相互支撑。在这种传播中,大众文化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更为有效直接,它从感性上会让人形成对一种文化的初步和基本印象,从而更进一步地降低文化折扣,也为更多的高雅文化传播打开了空间。这种传播当然并不足够,但必不可少。相比一些需要花费大量气力却往往由于与受众需求隔膜而达不到理想效果的传播,大众文化传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李子柒的视频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中独特的物产为中心,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出来,受到各国公众的“跨文化”喜爱,这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李子柒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让外界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有了具体可感、生动鲜活的认知,自然而然地跨越文化障碍,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一种在新媒体平台上“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所具有的正面效果。她当然不可能全面、整体地反映中国形象,但全面和整体需要的就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片断所形成的生动鲜活的立体形象,没有许许多多不全面、不整体的传播,就不可能构成真正的传播丰富性。


文化传播还要了解受众需求。传播往往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什么感兴趣”。文化传播既要以我为主,也要对受众有深入理解。如果只是把“我的内容”做简单单向传播往往不会产生良好效果。李子柒视频所展现的是中国人生活中真实的存在,能够吸引对这样的文化和生活样态缺少了解人们的强烈兴趣,这显然不是刻意的扭曲与迎合,也没有流于粗俗和低级,而是注重传播的题材吸引力。这说明选择合适的素材是传播的重要方面。


李子柒走红是文化传播规律和特征的具体展现。它是相当成功的文化传播,创造了中华文化跨文化理解的一个部分。我们要避免大众文化传播产生消极的效果,但我们更需要有越来越多的李子柒,让他们用自己的能力生动鲜活地创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传播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它需要更多的路径、方式和内容。(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


短评:向世界呈现中国文化之美需要更多李子柒


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火”到了国外。她制作的中国传统美食、工艺等内容,不仅在国内拥有大量观众,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拥有各国粉丝数量也多达700多万。她制作的视频引发广大外国网友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现象级话题。


李子柒的视频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她用心呈现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无论是桃花酒、琵琶酥等美食,还是文房四宝、缫丝、刺绣等工艺,都按照古法流程,一步步精心制作。因为要亲自学习掌握一些工艺过程,一段几分钟的视频常常要拍数月甚至一年。


李子柒用她的视频,让很多只存留在中国人记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呈现在人们面前。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继承,李子柒做的正是这样的事。李子柒的视频,没有过多高深讲解,只是通过中国式衣食住行,体现生活之美好和中国传统文化之精致。


正因如此,她的作品能跨越地域、超越语言,引发外国观众广泛共鸣。外国网友评论说:“这简直像是在看国家地理+迪士尼+厨神当道”“她正在教我们认识我们所不了解的中国”。有网友看了她的视频后表示,很想去中国看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李子柒的视频对外国观众来说,展现出了浓浓的“中国味”“中国风”,展现了勤劳、朴实、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中国人传统品质,展现了一个美好、亲和的中国形象。李子柒自己或许并没有对外文化传播的本意,但她不经意成为了这方面的“高手”。随着中国经济愈加发展,世界各地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愈加高涨。以生动的形式呈现优秀的文化,以真实的情感打通各国民众共通的心灵,是最好的对外文化传播。向世界有效地呈现中国文化之美,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

 


Copyright©2005-2022 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翠竹街76号国家863中部软件园 邮编:450001
信息交流邮箱:henanjk2007@126.com 咨询电话:0371-57087762 13525597342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豫ICP备11006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