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传承民族精神 激发共鸣共感 更新个性表达
河南郑州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三语文备课组长 郭栋
聚焦立德树人,凸显情感价值,在以文化人中定位
今年作文试题继续依托高考评价体系,聚焦立德树人,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时代风貌,与时代主旋律共振,凸显语文价值导向。试题一改2024年命题风格,又重新回归宏大主题作文,与2022年“双奥之城”2028年“世纪宝宝”命题类型接近,反套路反押题。高考试题从不回避社会时政热点,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本题所选三则材料均与抗战有关。紧扣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体现了对个体与他人、民族、时代关系的深度思考,家国情怀意识得到了充分体现,要求考生要明大德、立大志、担大任,情感要真挚、深沉、厚重,以情动人。考生很容易用积累的语文学科知识和个人写作素养写出漂亮的作文,用语文的方式关注并思考现实。突出家国情怀,小我融入大我和时代,实现了教考衔接,对高中语文教学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同时引导考生做一个有格局、有胸怀、有视野、有境界、有高度的追求卓越的新时代青年。思想内涵、写作能力、精神价值引领等环节完全在意料之内、情理之中。可谓平实而不平庸,常规而不落俗套。
精准审题立意,构建真实语境,在深度思考中提升
审题时,先审试题材料,再审写作任务,最后精准立意。今年作文题型为三则名言材料类型作文,三则材料分别来自老舍的小说、艾青的诗歌、穆旦的诗歌。需要考生先找到每则材料的重心,然后再合并三则材料,在留异的基础上找到相同因素,并以此为核心进行立意。
第一则材料来自老舍的小说《鼓书艺人》,这是试卷阅读II第一个文本《鼓书艺人》中的一句话,是明显的读写结合题型,沿用了八省联考的作文考查方式。这是老舍反映抗战时期传统艺人追求新生活的一部长篇小说。材料中的“他”即主人公方宝庆。面对受苦受难的孩子,方宝庆百感交集以致“开不了口”,欲唱却受阻,感情十分复杂,既反映了他对孩子的疼惜,也展现了历史洪流中一个普通人的坚韧与温情。
第二则材料来自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这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的篇目,体现了教考衔接。这是讴歌“土地”的诗篇,诗人以鸟自比,宁鸣而生、不默而死,“嘶哑的喉咙”抒发出诗人饱受磨难也依然对这土地爱得真诚、爱得执着的情感,对祖国土地充满深沉的眷恋,甘愿奉献一切。
第三则材料来自穆旦的诗歌《赞美》,“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直接指向民族新生,“我”“你们”都是民族群体的一部分,而“带血的手”这一意象,寓指“起来”过程中的艰辛抗争与不屈的精神,体现出在民族觉醒时刻个体与同胞共赴使命、携手抗争的坚定信念。
三则材料虽然都没有直接提及时代背景,但通过文本字词句的关联性暗示,自然引出需要考生对民族精神传承进行深入思考,三则材料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充分发挥精神价值的引领功能。考生要在整体把握三则材料的基础上,从三则材料中找到感触最深的点展开个人的思考。本题在审题立意上难度较小,考生可以写民族苦难与民族复兴、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普通人的坚守、民族脊梁、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历史与未来、困境与突围、民族精神传承等等,表达对民族魂丰富意蕴的深刻感知,非常利于考生的发挥。在具体写作时,考生要明白三则材料各有侧重,也相互交织,对任何一则材料的深入体会,也一定要涉及其他材料的内涵。
科学谋篇布局,构思行文流畅,在现实生活中渗透
立意既要“准”,还要“深”,这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必备素养。怎么做到“深”,就要想到“为何翻腾开不了口”“为何喉咙是嘶哑的”“为什么手是带血的”三个问题,也就是对三则材料中的细节思考方能达到写作深度,这三个细节说明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形势是相当复杂且难以言说的,有隐忍、有热爱、有觉醒,要有共情共感能力,政治环境恶劣、高压态势明显、百姓生活于整个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难艰时刻。在写作时要体现出面对中华民族和个人生存的难艰时刻我们青年学子应该如何扛起新时代重任、力挽狂澜、革旧图新、荡平各种发展障碍,为中华民族复兴和崛起贡献力量。考生可纵向展开行文,从历史、当下、未来三个角度写出很多想说的真话,思考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联系自身的成长经历会有很多例子,包括学习、思想、生活等诸多方面。构思过程即思维的展开过程,要让文脉贯通,要让缜密的思维体现出来。在发展等级方面,辩证思维和开放思维如果能体现会更好,这是得高分的要素。考生在构思后的行文中通过正确的、自恰的观点和严谨的表达路径完成写作就可以了。
开放任务驱动,给予更大自由,在个性表达上强化
今年作文题仍为材料型任务驱动作文,即“材料+引导语+写作要求”的形式,情境任务瘦身,任务驱动的开放性开始加大,在继续保持文章与材料的有机关联的前提下,给了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写作任务“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说明写作思维的方向要与成长、生活、社会、国家紧密联系。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可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都很多,考生要真正做到要真正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手写我心”,考生可通过场景描绘、细节刻画、人称转换等多种方式让感情真挚且深沉厚重。试题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过高的门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或社会议题都能找到写作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性写作,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体现你的思考和认识,强调写作时要文中有“我”,写出个性化表达的文章,而不是毫无新意地套作或者堆砌一些假大空的陈词滥调。要做到处处留心生活,展现真我思想,挖掘生活源头,能够从生活的人和事中挖掘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做到乐学善思,展现本真自我,关注青年成长,彰显人文关怀,成就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体现教考衔接,传承革命文化,在守正基础上创新
教考衔接方向体现的很充分,高中语文五本教材中有很多和本次作文主题相关联的论据,选必中册也进行了两个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单元的教学,体出了革命文化的传承,相关人文主题“责任与担当”“苦难与新生”“时代镜像”等也给考生提供了思考的角度和联系的素材,另外,教材中现代诗歌鉴赏知识也可帮助考生快速理解句意。相关论据如,《沁园春·长沙》中意气风发的青年人主沉浮的气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的那份执念,《峨日朵雪峰之侧》血滴虽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但仍旧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与妻书》中林觉民的红色家书中不负天下且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党费》中黄新送郎当红军把娃交给党自己则慷慨捐躯的地下共产党员的信仰,《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刘和珍及左联五烈士的凛然大义,《茶馆》中实业家常四爷的正义、爱国、骨气和尊严……这些均可作为本次写作的相关论据,体现了高考备考复习回归真题回归教材和课堂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总之,今年作文题充分对接了课标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除了作文必备的语言建构和思维发展外,充分体现了审美鉴赏能力(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承意识(伟大的抗战精神)。今年高考作文的育人功能、对思维习惯与实践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强化,这是由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等决定的。时代在变,人才需求在变,人才选拔标准要变,人才评价机制要变,人才培养方式要变。今年的作文试题充分体现了国家选拔人才、评价人才、培养人才的标准和理念。
娄嘉宁
高二(15)班学生
从千疮百孔到国泰民安,从饥寒交迫到小康富裕,从卑躬屈膝到昂首挺胸……泱泱华夏在无数仁人志士的付出下已然从那个哀鸿遍野的时代中走出,正迈向那充满活力的新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每一位怀有赤子之心,竭力而为的国人。百年变局已至,世界风云变幻,民族复兴在即,更需吾侪竭诚以担重任,以赤子之心无惧风雨,破浪前行!
危难之时方见赤诚,“强国有我”不能只是口号。大难当头方知是敌非友,国家有需之时才见赤子挺身而出,负重而行。国旗升起时,国歌奏响时,除了行礼与跟唱,你的心中是否真正有所触动?昂首挺胸,举起右拳宣誓时,誓言是否真的烙在了你心中?反动势力煽动“港独”暴乱时,有多少人盲从叛国,有多少人在仓皇离开后袖手旁观呢?爱国之词不能只挂在嘴边,更要像无数先烈一样付诸行动。“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因戍边战士的英勇御敌而更加响亮,更加动人;你我的铮铮誓言也要以赤诚相待,以行动增彩。
竭诚而为以尽己力,滴滴雨露亦可聚川成海。民族复兴从来都不只是一两个“英雄”的所作所为,更需你我每一个人的共同付出,尽力而为。正如方宝庆靠奏乐叙事能抚一船难民之心,我们每个人的点滴付出也都能为推动时代的洪荒之力做出贡献。民营经济为国家富强助力,离不开每一位企业家的艰辛付出;“北斗”“墨子”“天宫”“祝融”靠的都是团队协作与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的竭诚而为: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吾等亦可成为平凡的“英雄”。是故爱国之行在诚而不在伟,竭尽己力以助强国,你我皆不可缺。
功成有我又何必在我,默默无闻不是埋没。民族复兴是近百年来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最殷切的愿望,国殇之痛也永远烙在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心间。忧国者,何以求闻达;捐躯者,又岂惧无名塚?君可见马云以中国互联网金融之父自邀而终声财俱损,又可见国士邓稼先、钱三强隐姓埋名只为报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竭力而为,我们自身亦是受益者,又何以邀功求赏?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代代人的负重前行,终换来了这一刻的岁月静好。民族复兴在即,更需吾辈以赤子之心竭诚而为,助国之富强。鸿志在胸,当扶摇直上;风雨何惧,我等当破浪前行!
徐搏谦
高二(7)班学生
在动荡年代的洗礼中,有人像“鼓书艺人”一样于山河破碎之中用不语书写坚韧,也有人像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亦有人像穆旦以带血的双手拥抱同胞。这幅时代的图画不免发人深思:爱国表达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面对新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发出自己的爱国之声?
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不屈的抗争是爱国的诗。在时代动荡中,有个体在云霄崩颓下的渺小,有精神与物质生存激烈冲突的无奈。但爱国表达正于此显出其璀璨,这种表达超越了个体的生存焦虑,超越了个人的迷茫,当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时,正是这种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关切,对家国前途的热爱担当擎起了九天之倾。艾青在国土沦丧时,宁鸣而生,不默而死 ,喊出不屈的誓言;穆旦在枪林弹雨中身赴沙场,用带血的手记录民族的悲壮;萧红在人起流离时喊出"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呐喊,张寒晖在风打浮萍中谱出“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悲歌。中国从不乏一声声声音嘶哑却竭尽全力的呐喊,更不乏一个个挺直脊梁以血肉之躯力扛山河的人民,而这些种种汇聚成一声怒吼,凝聚成整个民族,便是最有力最动人,能教日月换新天的爱国表达。
在风云激荡的年代中,不挠的奋斗是爱国的歌。穆旦在无数鲜血的牺牲后深情的写下“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而无数仁人志士为此的奋斗更是这句告白最生动的注脚。从王进喜的“人拉肩扛”“盆端桶提”运水保生产;到四川工人万里赴戎,奋不顾身,用人力构筑起抗美援朝的后勤防线;从赵占魁十余年如一日坚守2000度熔炉浇筑更炽热的爱国热情,到焦裕禄千余天似一朝,扎根万顷黄沙书写更广阔的赤子之心。爱国从来不是一代人的事,胜利也不只是先锋官的功。有人冲锋在前的时候,也有会人在时代的奋斗中立住脚,稳住身,扎住根,攥住劲来贡献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看似微不足道的托举去奋力擎起星光。一个个小人物的前仆后继,一位位平凡人的无畏冲锋,就绘出了最写实的爱国画卷。
无疑的是,时代的苦痛能激发人们奋起,民族的罹难能催动人们挺膺。但并不是只有国难才需要英雄,更不是只有抗战才呼唤爱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在对无数先辈的丰功伟绩献上敬意的时候,或许有许多人会忘了,我们也是这未完的诗歌的续写者。你我都是民族的一员,或许我们的喉头不在嘶哑,也或许我们的双手不再染血,但我们的民族还在站起,我们的祖国也还在召唤!硝烟中孕育的民族精神需要哪怕不在硝烟中的我们继续继承,炮火中洗礼的爱国热情需要哪怕不在炮火中的我们踔厉奋发。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回望历史,我们会感到肩上的时代责任的沉重感,它汇聚了牺牲,凝聚了奉献,承载了希冀,蕴含着向往。我们的民族从苦难中一步步走来,靠的是一辈辈人不忘初心的接力。站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十字路口,吾辈青年更应不忘来路,走好此路,勇探前路,用实际行动为熠熠生辉的爱国精神再添新光!
陈奥林
高二(14)班学生
回溯百年前,当蝗螟般的侵略者挥舞獠牙涌进中原,遮蔽中华大地最后的光明,蚕食中华民族残存的体面;当颠沛成为庸常,希望化作流岚,生存沦为奢望,这片神州成了“上帝遗忘的角落”,化为了一潭绝望的死水。深陷其中,每一个生灵都必将经历沉默或歌唱的终极抉择。但正是沉默和歌唱的阴阳相翕,才共同谱出了近代中国史诗最动人的复调。
沉默是苦难临渊的无奈,是韬光养晦的智慧与冷静。正老舍笔下无语凝噎的鼓书艺人,恰是那个沉默年代最生动的隐喻。“于无声处听惊雷”,沉默不是懦弱,而是震慑心魂的坚韧。面对日本军官的威逼,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登台;陷身硝烟,西南联大师生蛰居草屋,仍然不辍守护文化命脉。“山藏于地,不显其形。”沉默赋予他们沉思的净土和蓄锐的空间。不会沉默的歌唱者如同没有休止符的交响乐,沦为遭枪打的出头鸟,或是麻木的复读机,透支了歌唱蕴含的深意,只剩下莽撞和机械。
歌唱是超越苦难的姿态,是飞蛾扑火的无畏与洒脱。艾青在铁窗中化作喉咙嘶哑却执意歌唱的鸟,喊出中国知识分子最崇高的精神抉择,让自己的灵魂飞离炼狱;冼星海于窑洞中谱出《黄河大合唱》,中华儿女的怒吼成为一声声“保卫黄河”的具象;“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爆发是积累的必然,是困兽犹斗的自尊与骨气,是无数灵魂同频的共振。不求歌唱的沉默是坐以待毙的残局,丧失了沉默的意义,这样的沉默永无出路,亦无归途。
以沉默为歌唱蓄势,方能超脱苦难桎梏而涅槃重生。正如国画里的留白是色彩的缄默,是恰到好处的平衡,震撼了夸张图像和色彩统治的西方艺术界,构造了东方美学的独特神韵。鲁迅先生身处黑夜,经年沉思后毅然化笔为剑,直指民族痼疾,刺穿无数国人偷生之幻梦。闻一多先生“躲进小楼成一统”,潜心学术,却在演讲台上变成慷慨激昂的斗士,用生命谱写绝唱。在沉默中积蓄力量,在歌唱中释放激情,是抗战者最深邃的智慧。
近代的沧桑告诉我们,沉默和歌唱并不对立,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真正的超越诞生于中国人民沉默和歌唱的对话中,汇成血泪浸染的复兴之路。穆旦未曾赞美上帝的恩赐,亦不在意他是否将我们遗忘,因为中国人民已经站起,因为永远都有人在前行的路上,沉默,抑或歌唱。
老舍笔下,鼓书艺人望着战火中的孩童,喉头翻涌却 “开不了口”;艾青化身飞鸟,以 “嘶哑的喉咙” 为土地歌唱;穆旦伸出 “带血的手”,高呼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字,勾勒出中国近代以来从从失语到呐喊、从沉默到觉醒的精神图谱。声音的背后,是个体与家国命运的同频共振,更是一个民族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在抗争中重获尊严的不屈历程。
龙旗靡,港口开,国土丧,大厦倾。那是风雨飘摇、难以发声的中国。
回望历史,百年前的中华大地满目疮痍,个人的命运随国家颠沛流离,我们虽愤怒,但只能缄默不语。战火中的的艺人看到饱受苦难的孩童却难以出声宽慰,那时的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落后就要挨打,就没有话语权”的教训直到现在仍重若千钧。于外,顾维钧的据理力争终究夺不回胶东半岛,外交失败的屈辱历历在目;于内,仁人志士的呼告呐喊再也抵不过反动政府的无情铁骑,新思想的传播举步维艰,救国道路上铺满泥泞和荆棘。我们仿佛被扼住了喉咙,难以发出声音。
破枷锁,燃星火,驱虎豹,立中国。那是坚强不屈、嘶哑发声的中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嘶哑着喉咙歌唱”的,又岂止艾青呢?赵一曼在狱中遭受酷刑仍坚贞不屈,展现了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的巾帼忠魂;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纵使力量微小,但在山河破碎之际毅然扛起传承文化火种的重任;中国共产党坚定维护统一战线,夺取抗战胜利……亿万中国人民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汇成滚滚不屈洪流。中华民族在困境中突围,在绝境中涅槃,面对压迫,我们嘶吼着发出中华民族该有的声音。
创新路,兴经济,勇担当,开新局。这是走向复兴,坚定发声的中国。
八十年上下求索,八十年同舟共济。中国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时代变化,以坚实的步伐书写时代答卷。洗去百年铅华,现在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温和且坚定的发出中国的声音:以 “一带一路” 倡议打破壁垒,推动互联互通;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共识,倡导合作共赢……现在的我们,正以坚定昂扬的姿态,发出新时代属于自己的最强音。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从“昔日残弦”到“今朝华鼓”,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命运史诗,更是一部关于 “发声” 的觉醒史。中国人声音的蜕变,正是民族精神传承与升华的见证。这声音里,有对苦难的铭记,有对信仰的坚守,更有对未来的担当。当个体的声音汇聚成时代的交响,中华民族定能在新时代奏响更雄壮的华美乐章。
李一平
高二(9)班学生
大河汤汤,千载悠悠,中华民族用血肉在华夏土地上书写着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壮烈史诗。请君思之,中华民族何以走上这大国崛起之路?以我之见,正是因为华夏儿女在困境当头心生怜而后行动,有志之士抛头颅洒热血铸起民族之魂,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傲立民族之林。
心生怜悯,心念众生,在心中播下民族崛起之火种。正如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看到那些水深火热中的无辜孩童,心下翻腾竟开不了口。心中翻腾的是什么?是面黄饥瘦、被略夺去童真的孩子们?是被压迫和奴役的同胞们?还是争抢着、拿烈士的鲜血做人血馒头的愚昧的国民?倘若我们都是冷酷无情的看客,对同胞的罹难无动于衷,我们的民族只能支离破碎。但中华儿女们血脉相连、心心相印,当目睹民族惨遭蹂躏时,怎么会不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由是,"民族崛起的志愿在心底生根发芽,如火种在沉睡的死水中点燃;而这些星星之火,必发展至燎原之势。
鞠躬尽瘁,竭己所能,用行动传递民族崛起之火炬。倘若同情泛滥却畏缩不前,"民族崛起"不过是空白的口号。也许有人会踯踌不前:职位低微,不能招兵买马;身体羸弱,不能冲锋陷阵;父母子女,不能弃之不顾……艾青曾慷慨道:"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纵然渺小如雀,即使喉咙嘶哑,我们也要声嘶力竭地抗争。在历史的洪流中,普通的个人也许不能创造丰功伟绩,但一定可以找到能够尽已所能的位置。正如四世同堂"中的瑞宣,虽既然因承担养家之责而不能参军作战,但他仍然找到了在课堂上传播爱国思潮的方式使自己发光发热。"位卑未敢忘忧国",心动之后。我们必须以力所能及的行动,为民族崛起的大业填添砖加瓦。
浴血之后,且让我们一一拥抱,共同庆祝民族独崛起的每一份成果。这崛起之路风雨交加、荆棘遍布,我们难免有所牺牲。但是当我们与同样怀揣着心火奋战前行的战友相会时,怎会不欣喜感动?纵使前路漫漫,长夜未尽,但是希望之光点点汇聚,民族脊梁筑高加固,我们的民族已经起来,一路高歌奋勇前进。
心生怜而后行动,魂魄铸而民族生。我辈青年理应在心中点燃"为国家崛起而奋斗"之火种,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用青春在华夏大地上谱写民族振兴的壮丽诗篇。
张瑾锡
高二(8)班学生
中华民族的生长,在近代遭遇了切肤入髓的阵痛。血肉长城脚下,那条路,我们是怎样走过?
我们或许该沉默吧,当家国垂危,满目疮痍,我们沁着血的心大概说不出话了吧。时代的苦难从来不是皮影戏般在幕布后上演,它攫取这片土地上每一缕切实的呼吸,把活生生的人拉进无从逃离的涡漩。像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在断壁残垣间漂泊,失去可以失去的一切,而后沉默;像《茶馆》那条心照不宣的标语:“莫谈国事”,喝喝闲茶吧,这时代不容许发声者苟活。在鲁迅那间黑漆漆的铁屋子里,我们只好沉睡,既然醒来是寒冷、饥饿与炸弹的轰鸣,那么索性闭上眼睛,沉默着啮碎自己的心。时代中个体的无力感,是这沉默的苦痛的根源。
然而甘心吗?我们的久蛰的灵魂,我们的积淤的怨愤,难道不需要呐喊吗?一个民族,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将在沉默中灭亡。做艾青的那只鸟吧,歌唱、歌唱,哪怕喉咙嘶哑,也要让他们听到,这片土地尚未沉沦,这里的人们气血未尽。当刘和珍等一批青年学生挺身在执政府门前请愿,当五四的旗帜铮铮招摇在北京的街头,当《黄河大合唱》在抗日的铁血洪流里此起彼伏地轰鸣,敌人听得到,我们听得到,历史听得到。不屈的灵魂需要反抗,挣扎的民族需要发声,我们不该被动地接受时代的一切,我们不是下游久经淋洗的鹅卵石,我们站在巨河的中流。一个民族的觉醒之日,即是它的人民明知自己的力量之时——百年前的国人有如此的自觉,今日的你我亦不能免除。外交场上对美关税政策强硬反击、“中国旅行”在互联网上荡涤既有的偏见……呐喊吧,哪怕是在沉痛的土地上,哪怕天色晦暗无光,从灵魂激发的锐鸣,将刺破时代浓重的黑云。
累了吧,双手已经累累血痕吗?喉咙泣血,已经哑然了吗?那么拥抱吧,在红旗下热烈地拥抱,给这世界以温度吧。中国的近代已经写在课本上了,我们称其为“历史”,即带着一种理性的回望——我们终究不在现场,我们享受着一个站起来的民族理所当然拥有的尊严与理想,也不该忘了带我们来到这里的信仰,彼时的激荡不该消亡。我们的存在是一种延续,是胜利的拥抱的产物,我们生来就肩负着“更奋然而前行”的猛士的使命。今天的我们在疫情肆虐中合力抗击,在月球背面插上五星红旗,在芯片领域打破封锁,在互联网上扬名国际……和平的年代里并非安逸,但一个继往开来的民族的合力,足以燎原之势重塑山河。
今时的我们或许也不过平凡的“鼓书艺人”,但血脉中共同流淌的家国,可摒除那窒息的沉默,明灯万盏,也可作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