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最新名校试题
  • 河南省郑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 河南省郑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 河南省郑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 河南省郑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 河南省郑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 河南省郑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 河南省郑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 河南省郑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 河南省郑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 河南省郑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最新同步教学
  • 25-26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4.6 超重和失重
  • 25-26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4.5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 25-26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4.4 力学单位制
  • 25-26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4.3牛顿第二定律
  • 25-26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4.3 牛顿第二定律
  • 24-25学年英语(人教版)选择性必修四教案:Unit 5 Section Ⅳ
  • 24-25学年英语(人教版)选择性必修四教案:Unit 5 Section Ⅲ
  • 24-25学年英语(人教版)选择性必修四教案:Unit 5 Section Ⅱ
  • 24-25学年英语(人教版)选择性必修四教案:Unit 5 Section Ⅰ
  • 24-25学年英语(人教版)选择性必修四教案:Unit 4 Section Ⅳ
  •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真题专练17 区域地理
  •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真题专练16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真题专练15 区域发展
  •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真题专练14 环境与发展
  •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真题专练13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 > 2025年河南高考语文作文(全国高考一卷)

2025年河南高考语文作文(全国高考一卷)

添加时间:2025年6月7日  浏览次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II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本题所选三则材料均与抗战有关。

  材料一来自本试卷阅读II第一个文本《鼓书艺人(节选)》,这是老舍反映抗战时期传统艺人追求新生活的一部长篇小说。材料中的“他”即主人公方宝庆。面对受苦受难的孩子,方宝庆百感交集以致“开不了口”,既反映了他对孩子的疼惜,也展现了历史洪流中一个普通人的坚韧与温情。

  材料二来自教材,艾青《我爱这土地》为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的篇目。即便学生记不下全诗,单看所选诗句与诗题也能发现,这是讴歌“土地”的诗篇,诗人以鸟自比,宁鸣而生、不默而死,“嘶哑的喉咙”抒发出诗人饱受磨难也依然对这土地爱得真诚、爱得执着的情感。

  材料三是穆旦诗作《赞美》中的名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直接指向民族新生,意思非常清晰。值得注意的是“我”“你们”“带血的手”:“我”“你们”都是民族群体的一部分;而“带血的手”这一意象,寓指“起来”过程中的艰辛抗争与不屈的精神。

  材料一反映抗战,材料二、三写于抗战期间。材料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时代背景,但通过文本的关联性暗示,自然引出对民族精神传承的思考。考生可以从三则材料中找到感触最深的点展开议论、记叙或抒情。本题在立意上并未设置门槛,民族苦难与民族复兴、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普通人的坚守、民族脊梁等等都在可写范围之内。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重提这些主题,既是纪念,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是,三则材料各有侧重,也相互交织,对任何一则材料的深入体会,也一定会涉及其他材料的内涵。如材料一,虽然写的是方宝庆无力开口的细节,但面对孩子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材料二诗人的歌唱,其精神内核是一致的。考生也可以思辨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回望历史、继往开来,对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历史与未来等关系进行深度思考,表达对民族魂丰富意蕴的深刻感知。

  本题注重传情达意,无论议论、记叙、抒情,还是史论、评论、杂感,乃至创作、非虚构写作……都要真正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写作不只展现理性的力量,更需要“走心”。情感体验、积淀沉潜、实践参与,这些都是数智化时代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品质。三则材料中,细节的书写、鸟的意象、带血的手,注重内容的真诚性与独特性,用精准的语言、富有节奏感的文字、典型的细节、可感的形象传递真情实感。这种设计也是对“为赋新词强说愁”写作痼疾的反拨,回应了语文教育中“真实表达”的核心诉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试题的设计也正是“民族魂”的语文表达!


Copyright©2005-2025 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翠竹街76号国家863中部软件园 邮编:450001
信息交流邮箱:henanjk2007@126.com 咨询电话:0371-57087762 13525597342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豫ICP备11006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