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富林
一转眼,距离高考也只有四个月的时间了,相信在第一轮 “以点带面打基础”的复习中,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提高能力为目标的复习,加强了对教材单元知识的理解、联系和应用,同时结合高考题型进行了强化训练,初步总结了方法规律。那么针对下一阶段——高考前120天的复习,提出几点建议。
一、了解新课标高考动态
全国新课程高考卷在继续保持原有命题思路的基础上,试卷结构逐步稳定,完全符合考纲(说明)的要求,让考生心中有数。知识、能力要求趋向实用性,逐步明确各题型的考核功能。试卷长度相对缩短,无偏题和怪题,增加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试题难度适当控制在0.55~0.65的范围内,遵循“三五二”的法则: 30%的基础题,绝大多数的考生都能得满分;有些难度的题占了50%,大部分学生能拿到一定的分数;还有20%的难题中的一部分题是给尖子考生出的,以利于选拔出适应各层次学校要求的考生。这就要求大多数考生在复习时,注意研读考纲,留意变化,推敲样题。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主抓占80%的基础题和中等难度题,不要过多做难题、偏题和怪题,争取600分的成绩。
二、把握高三复习课堂
各科高三老师一般都精专于所教科目的研究,在讲课之前还要精心备课,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制定相应教法等。在课堂上老师会引领学生紧扣“考纲”,设置专题,理清主干,找联系建构网络;针对考点、重点、难点进行整合,归纳迁移;典型题目、典型题型的讲解和建模,穿插和渗透做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强化性等等,重点提升的理解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且,复习课时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进一步的提升、挖掘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抓住 “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六个备考环节的最重要一环——课堂复习,能起事半功倍之效。
这就要求根据自己实情做到课前预习,以利于课堂上在速度、思路方面都能参与教师设计的复习活动,还能达到“2次复习”、“查漏补缺”的功效。课后的及时咀嚼、消化吸收、内化提炼、本质把握,能够透彻地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有助于知识体系建构和循环记忆,缩短时间。而后的作业能够检验、深化、巩固所学的概念、原理、理论,典题归类建构了基本答题模式,便于熟练地运用概念、原理、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复习的信心和效率。
三、落实个性的备考主线“知识整合→能力提升→满分操作”
1.回归教材,知识整合,形成自己的、立体化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思想、方法的网络体系。按“考纲”要求,从知识点、连接点和生长点出发,经常思考教材编写意图、学科思想及文字表述、图表内涵、过程方法、习题考查,前“联”后“挂”、逐步整合和“开始菜单”化记忆;做题联系教材训练思路(关键词、图表→知识点、基本习题类型→解题思路和答案),注重知识运用中的再现。
2. 对照“考纲”能力要求,做适合自己的题目,形成自己的能力结构、答题模式和习惯,逐步体会试题与考纲中考核能力要求的内在联系,提升能力。一般以“旧题新做”、“小题大做”、“大题巧做”进行分层操作。“旧题新做”主要是以高考题为切入点,一题多做、多题一法、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陈题翻新。紧贴高考,延续命题专家的学科思想方法和解题思路,树立自信。“小题大做”针对的是试卷基本“分数”题,从知识、思路、过程和方法方面强化训练,目的是落实知识、站稳脚跟,发展知识,更上层楼。“大题巧做”是找出答题命题的规律,即命题点和变化点,总结典型试题的通性通法,进行本质理解,调整答题时间、模式和习惯,实现“会与快,快与对,对与巧,巧与得分”的协调统一。
3.明确自己阶段性的“满分”目标,并分解到具体的试题、知识块上,做明白考生。
实施好 “一”字、“三”本战略。每天都有一点充沛体力、清醒头脑、灵活思维的方法;每天都能找到一道好题记在好题本上,提升阅读理解、思维能力,多得分;每天都有一次与同学、老师或家长的交流,在交流中成长;每星期有一次整理错题本的时间,在错题中“学习失误”,提升表达能力,少丢分;每半个月反思一次自己的学习方法,归类提升;每个月反思一次自己参加高考的责任心,每个月提高一次自己的分数段。
实施“自我赏识”战略:有明确的目标,每天都向着目标前进一点点;经常感受自己的进步,适时奖励自己;善于激励自己,创造机会佩服自己;养成制定切合自己实际的计划并尽可能完成计划的习惯。